在第四届(2021年)全国绿色矿业发展大会上,贵州豫能公司新田煤矿蒋浩、王晓鹏、蒋贵林等人的“近距离9号煤层无煤柱柔模混凝土支护沿巷留巷技术研究”科技项目荣获绿色矿山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目取消了区段煤柱,提高了回采率,留巷多回收煤炭量价值800多万元。该科技成果获此荣誉,与贵州豫能新田煤矿“线上线下”育人才,扎实推进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密不可分。
近年来,该矿创新方式方法,搭建育才平台、畅通成长通道,通过“线上+线下”精准发力让人才储水池活起来,破解了一个个制约安全生产的难题。
网络教学让学习便捷实用
“每天通过手机观看平台上的视频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解决安全生产疑难杂症打下基础,方便、快捷、实用。”提起贵州豫能推出的煤炭远程教育网络平台,该矿职工李明海赞不绝口。
去年以来,新田煤矿利用贵州豫能煤炭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积极开展职工学习培训,内容涉及智能化、自动化、瓦斯治理等,丰富全面。
“以前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专业知识,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学习,现在通过手机登录煤炭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就能学。”新田煤矿职工朱贞贵开心地说。
其实,在新田煤矿和李明海、朱贞贵一样通过煤炭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提升知识技能的职工还有很多。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工作中,解决了安全生产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助推该矿智能化建设。今年以来,该矿评审收购职工科技成果共计63项,涉及职工366人。
据该矿人力资源部培训负责人董鑫介绍,今年以来,新田煤矿组织全矿1100多人利用煤炭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开展全职培训。平台显示,该矿职工累计学习时间超过46万小时,学习次数达26.65万次,职工参与学习率达98%。
据悉,该矿还通过微信公众号、钉钉工作群进行煤矿专业知识学习测试、安全生产专业知识培训等,提升职工综合素质。
导师带徒提升实操技能
26岁的刘明江,去年6月参加工作,成为该矿综采队的一名学徒,跟随师傅张小平学习支架、采机维修技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勤学肯干的刘明江不但学会了支采维修技术,还掌握了巷修、端头工、拉架工等技术,成为技术全面的生产骨干。
像刘明江一样,通过传帮带成长起来的职工还有很多。近年来,该矿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新职工参加工作前,必须进行入井上岗培训,并签订导师带徒协议。
该矿导师带徒按照“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宗旨培养人才,挑选职业道德优良、业务技能过硬、工作经验丰富、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和特殊技能的岗位技术能手担任导师,通过签订导师带徒协议、明确带徒周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技术、知识、职业道德、作风传授给徒弟。同时,师傅每月要对徒弟的品德、技能水平进行评价,促进徒弟快速成长。
导师带徒协议期满后,考核小组要对徒弟进行出师考核。考核内容中,理论知识占40%,现场操作占60%。该矿按照等级给予每名徒弟500元至1000元、每名师傅800元至1500元不等的奖励,提高导师带徒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种又学手艺又得奖金的事,真安逸。”张中军提起该矿推行的导师带徒制度高兴不已。
通过导师带徒,该矿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满足了安全生产和智能化矿山建设的需要。今年以来,该矿共产生师徒295对。
据该矿人力资源部培训负责人董鑫介绍,为提高职工实操技能,该矿还不定期组织绞车司机、皮带司机、风筒工等,采用“人人是学生,人人当老师”的灵活互动方式,扎实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实操活动。他们将培训课堂重心转移到车间、班组,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提升职工实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