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近期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缓慢等问题仍然是影响中国经济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经济重组势在必行。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央对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不断有重大理论和政策上的突破。“到现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应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任务还没有完成”。陈清泰在中国国企改制和产权交易高峰论坛上说。
他说,近年来,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正逐步消失。随着市场化改革和中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传统的国有经济垄断行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对非公经济已经逐步放开。在非国有经济允许进入的行业和领域,竞争的结构在发生变化,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陈清泰说,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重组国有经济的动力也进一步增强。在优胜劣汰机制作用下,企业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结构在增强。而四大商业银行面临资产回收的压力,地方政府也在为状况不良的企业寻找出路。陈清泰说:“这一切都增强了重组国有资产的动力。”此外,他说,国有企业的历史欠账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经济社会矛盾的根源。在有些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加速了企业的两极分化,一些丧失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由此导致的职工失业、下岗,银行不良贷款,社会保障缺口等都成了很多矛盾的重要原因。
因此,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是优化企业结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陈清泰说。
据新华网